新闻动态 /
2025年的春天,街道边的樱花开了,但老王的眉头却一直皱着。他在小区门口的小超市里捏着一袋打折的猪肉,犹豫了五分钟,最后叹了口气放回冰柜。“算了,冰箱里还有半颗白菜。”他转身对老伴嘀咕,“儿子今年要结婚,亲家开口就要30万彩礼,我这养老金再省也攒不够啊……”这一幕或许正发生在千万个中国家庭里。
攒钱,仿佛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里——存钱买房、存钱看病、存钱养老,甚至存钱给儿女存钱。但矛盾的是,就在上周,国家刚发布了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,又是发消费券,又是涨养老金,甚至喊出“能消费、敢消费、愿消费”的口号。
为什么老百姓越不敢花,国家越要鼓励花?这背后藏着一个关键的经济学原理:预防性储蓄理论。
经济学家早就发现,人类存钱不全是为了“明天的享受”,更多是出于“对意外的恐惧”。就像老王,他每月6000块的退休金,明明足够老两口吃喝,但一想到儿子结婚、自己可能生场大病,甚至养老金未来会不会缩水,他就本能地把钱攥得更紧。
这种“为未知风险存钱”的心态,就是预防性储蓄的核心。
而国家的焦虑,恰恰来自于这种心态的蔓延。
2025年2月数据显示,居民存款总额再创新高,单月新增1.2万亿元,同比激增15%,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环比下降0.8个百分点。
更麻烦的是,越存钱,经济越冷;经济越冷,失业风险越高,人们反而更想存钱——恶性循环眼看就要成型。
于是,今年的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几乎招招瞄准“恐惧感”。比如,农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再涨8%,相当于国家多掏钱帮你防大病风险;楼市股市“稳预期”被写进文件,暗示“你的房子和股票不会暴跌”;甚至文旅部都开始推行“错峰休假”,让打工人的假期不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……
但问题来了:发钱能治好“不敢花”的病吗?
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老张算过一笔账:去年政府发了3000块消费券,他拿着买了台1999的国产手机,剩下的钱给孙子报了围棋班。“反正这钱不花月底就作废。”但他紧接着又说,“你要让我自己掏3000块?门儿都没有!”
这恰恰暴露了政策的软肋。消费券像一剂强心针,能逼着人短期花钱,但老王们对未来的担忧——彩礼、医疗、养老——这些长期焦虑,不是发钱就能消除的。就像2025年新政策里,虽然养老金十八连涨,但平均涨幅5%追不上护工费一年涨10%的速度;医保报销比例高了,可ICU一天8000的花销依然让人胆寒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年轻人的态度。95后程序员小林在社交平台写道:“消费券领了8张,全过期了。不是不想用,是加班到根本没时间用。”当“打工人”的时间被996挤占,再多的消费券也救不了“诗和远方”。
不过,经济学家们也没完全悲观。预防性储蓄理论有个“临界点”:当安全感累积到一定程度,人们会突然从“不敢花”变成“舍得花”。
就像20年前,没人敢贷款买房,但公积金制度和房价上涨预期普及后,贷款反倒成了主流。
今年的政策似乎摸到了门道。除了撒钱,文件里还藏着些“慢功夫”:比如要求企业严格落实带薪年假,相当于给消费创造时间;再比如把“社区食堂全覆盖”和“适老化改造”纳入考核,这其实是在构建“托底型社会”——当人们确信哪怕失业了也有食堂吃得起饭,生大病了有社区护士上门,或许就敢把存款变成一场全家旅行。部分预防性储蓄研究结果——安信证券
樱花落尽的季节,老王破天荒带老伴去了趟扬州。用他的话说:“反正政府发了两张旅游消费券,酒店五折,再不用就亏了。”高铁上,他刷到一条新闻——国务院宣布正在研究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”。
当存钱不再是为了“防塌天”,而是为了“追晚霞”,提振消费政策才能真正从口号变成现实。但眼前的矛盾依然尖锐——一边是医保报销比例2025再创新高,另一边ICU的天价账单仍让人望而却步;一边是消费券怎么用划算的攻略刷屏,另一边年轻人抱怨加班没时间消费。或许,只有当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类“慢功夫”落地,预防性储蓄的坚冰才能逐渐消融。你的安全感还缺哪块拼图?发钱能刺激消费吗?答案或许藏在每个人的账单里。
